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政策
水污染防治计划出炉 杭州治水蹚入“深水区”
| |

  西子湖畔、钱塘江边、京杭大运河旁,因水而名的杭州共有大大小小3233条河道,在城市间纵横交错。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也成为了杭城发展的底色。而事实上,这一切都离不开杭城始终如一的治水答卷。


  日前,《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市政府网站发布。


  根据计划,杭州市将从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等九大方面入手,分别开展一系列举措:对富阳、临安“低、小、散”造纸企业进一步整合,对苕溪上游、钱塘江上游小化工企业实施关停、转迁。同时要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以上标准。到2020年,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


  同时,还将合理提高征收标准,建立健全差别化征收体系。诚如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应不低于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地表水,超采地区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非超采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未来几年,绿色信贷也将在水污染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一方面,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另一方面,推动绿色环保企业上市,扶持一批上市龙头企业。计划在2017年年底前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严重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


  从水源地保障“龙头净水”


  水源地的无污染治理是饮水安全的保障。2015年,杭州市发布了环境状况公报,通过“五水共治”“河长巡河制”等,全市地表水总体状况良好,杭州的母亲河钱塘江以及苕溪、运河及城市河道、西湖、千岛湖水质状况均为优,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也达到100%。


  成果凸显,但饮水安全的弦不能放松。《行动计划》里指出将按照“关停、整合、规范”的原则狠抓工业污染治理,并强化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加强配套管网建设与推进污泥处理处置,从河道上游找出污染源。


  优先开展超标饮用水水源治理,采取污染整治、生态修复与建设等综合性措施,改善不达标水源地水质。加强对道路、水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落实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沿线公路等必要的隔离和防护设施建设,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完成物理隔离或生物隔离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保障源头水质,杭州还要对重污染行业企业、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等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清理整顿污染排放较重、不符合产业政策或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低、小、散”企业和各类小型加工场。自2016年起,定期公布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


  至于饮用水的动态安全,《行动计划》要求各区、县(市)政府及供水单位应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用水安全状况,按照相关要求发布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


  整治黑臭河5100多公里


  众所周知,杭州倚水而居,因水而灵。早在2013年,杭州市便正式出台《杭州市“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治水两年多来,成绩斐然,杭州共整治黑臭河5100多公里。目前,杭州西部四县(市)水体基本达到三类水以上,基本实现全域可游泳;城区污水零直排正逐步实现。


  住在下城区长浜河附近的居民会发现,在距离河底1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条新铺设上去的管道。这并不是污水管,而是泥浆运输管,用于河道淤泥的运输。在河道里装上“留置针”,可实现随时清淤,这是下城区在全市首创的城市河道长效清淤模式。


  包括长浜河、褚家河、水车港、油车港、石桥河、陆家河、东新河、庙桥港、红西河等20条河道,都会埋设淤泥运输管道,埋设管道总长达18公里,建设加压泵,把绞吸的泥浆水输送到石桥华丰淤泥处理场,经泥水脱离装置后变成泥饼,用于绿化种植,实现长效化清淤。


  污泥不除,浊水难清。“五水共治”进入到第三个年头,工作重心由“清三河”转向“清淤泥”,清淤成为今年全市“五水共治”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杭州将全面清除河、湖、塘、库淤泥,彻底清除水底污染源。目前,杭州各县(市、区)已全面启动河湖库塘清污(淤)的调查摸底和计划编报工作,加大了“十三五”期间的清淤工作量。截至3月底,今年全市累计完成清淤200万立方米。


  此外,杭州城区污水零直排目标正逐步实现。临安、建德、桐庐、淳安西部四县(市)基本实现全域水体“可游泳”的目标。


  机制走向市场化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水环境作为自然资源,有其公共产品属性,但作为一种环境容量资源,应当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市场价格。这不但可以弥补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更能将水资源生态成本内化为企业生产成本,形成“谁使用谁付费”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当人们从这一点去重新发现水的价值,用市场化的手段去治水,就会给治水打开一片新天地。


  一吨污水排放权,在淘宝上拍出了2.35万元。这是发生在绍兴的真实案例。浙江的排污权交易试点至今已有7个年头。治污积极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获得真金白银的收入。排污权作为企业的一种“资产”,不仅可以转让、出售、租赁,还可以用作抵押贷款。杭州万事利漂染有限公司在杭州首家获得银行253.771万元的排污权初始交易抵押贷款。


  从“谁污染谁付费”到“谁治理谁收费”,治水市场正在成为新的“蓝海”,民资的身影踊跃闪现在治水领域。在外温商周太康回到家乡,投入1.8亿元治理芙蓉镇黄金溪。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如今变成Ⅲ类水的黄金溪,今后将打造成为旅游度假景点,有水族馆、栈道漂流、水上乐园……预计明年春节期间就可以向市民开放。


  有专家指出,这些年来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包干式”治水,今后应该向政府引导、企业自觉、社会参与的方向转变,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宁波在全国率先以政府购买水质养护的形式治理内河:政府开出条件进行招标,要求3年内河道污染指数每年下降15%、水体透明度平均提升15%以上;治理结果由第三方定期监测,中标企业不达标就扣罚养护费。通过两年的试验,首批38条河道维护段河道综合污染指数下降40%以上,水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吸纳民资参与的PPP模式也让水质维护成本平均下降近两成,财政每年节省2000多万元。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