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国内
留坝:绿水青山留远客
| |

  三伏天,去陕西留坝,仿佛进入一个别样的清凉世界。极目四望,青山滴翠,碧水奔流,鲜花朵朵,白云淡淡……大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感觉。


  “我们这里,夏天是很舒适的,正常气温一般在二十二三摄氏度,现在晚上睡觉还要盖棉被呢;冬天也无严寒,最冷也就零下五六摄氏度吧。一年四季都是旅游旺季。”留坝县县委书记许秋雯高兴地说。


  立足生态调思路


  留坝地处秦岭南麓、汉江上游,境内除了高山还是高山,平均海拔1547米,最高处达2610米;耕地稀少,全县4.7万人口,人均不到一亩,而且七成以上是贫瘠的旱地,留坝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呢?上世纪80年代,留坝县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惯性思维,“砍木头、卖石头(开矿)”。虽然,短期内也曾有过人均存款“全省第一”的荣耀,但很快,山坡就被砍秃了、挖烂了,河水被搅混了、污染了!


  严酷的现实使他们认识到,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只会造成水土严重流失,生态持续恶化;只有青山绿水才是这里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留坝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从2000年开始,留坝县委、县政府改变了发展思路,将战略调整为“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为贯彻这一新的发展战略,留坝县委、县政府连续四届“咬住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必须守住绿水青山已是留坝人的共识,他们按照“零工业、零排放、零污染”的严格标准,选择长远利益,依法关停了十余家矿产开发企业;处理了一批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还忍痛否决了一批投资达十多个亿的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不可恢复性破坏的重大资源开发性项目。这些措施都与国家对大秦岭地区生态功能重点限制开发和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的意见与要求相吻合。


  同时,留坝不断提质绿水青山,继续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2001年至2018年,全县完成公益林建设18.6万亩,退耕还林14.9万亩,森林覆盖率目前已达91.23%。


  大力整治城乡人居环境。近年来,他们自筹资金5个多亿,实施以城区、镇村、道路沿线、河流水系、景区景点等为主要清洁治理对象的“精美留坝”工程,使得市容市貌、镇容镇貌、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及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迅速补齐主要在农村的基础设施短板,改善水、电、路、讯建设,实施项目900多个,投入资金6亿多元。现在,游客走到留坝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感到非常方便。


  全域推进旅游产品开发。从2011年开始,留坝县累计投入9亿元,实施旅游重点项目223个。目前,一个集观光、研学、运动、休闲、养生为一体,覆盖留坝全境、贯穿一年四季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已初步形成,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旅游业态。旅游产业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链条的拉长,吸引了全县70%的群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


  在乡村经济上,留坝县经过调研和论证,决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他们积极创新管理办法、监管机制和发展模式,引导并帮助群众养鸡、养蜂、养猪、养食用菌、种植中药材……从而形成了一个与旅游业配套的大产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不仅农民增收了,而且县域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壮大。


  旅游成为金招牌


  集中力量发展旅游业,留坝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作为汉中市的一部分,这里存有大量汉代与三国时期的历史遗迹,其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典故均出自于此。这里也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谋臣张良的归隐之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张良庙就坐落于此。据说,留坝县的“留”,同样与张良封爵“留侯”的“留”有关。


  经过全县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留坝的旅游业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实现了从一个山区小县到全域旅游大县的华丽转身。近五年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0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1亿元,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3.7倍和5.6倍。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达到228.63万人次,创收11.18亿元,同比增长48.1%和51.3%。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留坝的脱贫攻坚作出了特殊贡献。2018年,留坝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00多元,其中旅游收入占比达到了34.5%。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36.5%下降到2018年底的1.08%。今年5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已批准留坝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留坝县还获得了全国县域旅游之星,全国首批天然氧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留坝的旅游扶贫经验曾被邀请到全国旅游扶贫大会上进行交流和介绍。国家环保部还将留坝命名为全国首批十三家之一、西北五省区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留坝,原生态的绿水青山,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