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国内
全国首个!北京用卫星遥感监管裸地
| |

      北京已成为全国首个大范围应用遥感技术动态监管全市裸地、辅助扬尘治理的城市。


      一个大相机在空中一照,全市的裸地就能尽收眼底。听上去黑科技十足的技术,已经在北京成为现实。“遥感听起来神秘,通俗而言,就是照相技术。”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遥感室主任李令军表示。


     据他透露,北京已成为全国首个大范围应用遥感技术动态监管全市裸地、辅助扬尘治理的城市。未来将利用遥感监测裸地的不同阶段,研究针对性治理措施。


     一个月“扫”一遍


     北京最早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环境监测业务,始于2002年。最初是在沙尘、秸秆焚烧等项目试点监测。


     “说白了,就是个空中的照相机。”李令军抬起手做出个照相机的样子,空中的相机覆盖面很广,想照哪儿照哪儿,一目了然。


     2006年开始,北京着手对裸地扬尘遥感监测,一开始的频率是一年扫一遍,把北京全市“拍”一遍,再利用数据分析解译等方式,分辨出全市的裸地数据。


      其后逐渐提高遥感监测频次,逐渐增加到一年两遍、一年四遍。去年夏天开始,北京尝试加密到每月一遍,实现对全市裸地一个月“扫”一遍的频率。李令军介绍,对北京这么大面积的区域,这已经是目前利用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可以做到的最快极限,因为从数据获取到裸地解译过程十分繁琐、复杂,最少也需要一个月。


      为什么要监管裸地?裸地,就是没有植物生长的裸地,可能是没有苫盖到位的工地或者是人为扰动形成的裸地,长期来是扬尘等粗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北京最新PM2.5源解析显示,本地来源中,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扬尘,是除了本地移动源之外,最大的源头。


     长期以来,由于扬尘污染存在随机性以及短期内变化快等特点,监管存在难点。


     疑似裸地问题较多的街乡镇将被通报


     降尘,是一个城市清洁度的标志。不仅影响市民的直观感受,还直接影响空气质量。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副处长王爱平介绍,由于裸地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起初一年或者半年“扫”一遍,无法完整监管裸地的动态变化,尤其是施工工地,如果频次不够高,难免会漏掉一些工程阶段。


    目前来看,一月一“扫”的卫星遥感监测的数据非常准确,裸地一般来源于苫盖不到位的工地或者人为扰动产生的。


     不过,有时卫星遥感发现的疑似裸地,并不都是能够形成扬尘的裸地。王爱平举例,比如像河道中的鹅卵石,卫星遥感图像可能和裸地类似,这就需要人为去现场核实。


     目前,我们也会对发现疑似裸地问题较多的街乡镇进行通报,督促属地现场开展核实,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裸地进行整治。


     “有的区为了监管扬尘,每个月都迫不及待地向我们要数据。”王爱平认为,扬尘监管有很多手段,卫星遥感监测治理扬尘,是辅助手段之一,体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释疑


     遥感监管扬尘,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李令军介绍,在地面上人工监管扬尘,有时受限于各种因素,比如太偏僻或者工地闭锁,无法到达或进入现场。相比之下,遥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需要很多人力协助,覆盖面广,监测起来比较快捷、便利。


      不过,卫星也有短板,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比如夏季云层较厚的阴雨天,就会拍不到地面情况。遥感在宏观上有优势,但是微观上,精度不如地面监测。所以,遥感只是扬尘监管的辅助手段之一。


      下一步在遥感监测环境方面,有何计划?


       李令军说,目前正在研究利用遥感监测施工工地的不同阶段。从刚开始拆迁,到土石方、建设以及收尾阶段,不同阶段扬尘产生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不同,需要更进一步分析针对每个阶段的治理措施。


      另外,针对京津冀区域可以监测整个区域各类污染排放源;针对突发性环境事件也将辅助污染监测、预警以及影响评估等。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