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政策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切中哪些市场要害?要打破哪些堵点?
| |

4月10日,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震动了相关领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背后的原因发人深思,可以理解为,这是我国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又一块重要“拼图”,预示着接下来国家很可能在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方面有大动作,从中可以看到未来潮水的流向。


《意见》中特别提到“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这对于生态环境领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是机遇,企业又该如何把握呢?



什么是“统一大市场”?

从新能源汽车说起


《意见》洋洋洒洒7000多字,很多朋友刷一遍下来可能感觉有点“晕”,似懂非懂。


别急,我们先从字面看,文件中34次出现“全国”、68次出现“统一”、50次出现“大”、43次出现“强”,组合起来其实就是文件的核心思想——“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并推动其由‘大’变‘强’”。


有些朋友问了,我们现在难道不是统一的市场吗?《意见》中说的“统一大市场”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的“蓝图”?


新能源车大家很熟悉,我们从这个领域说起。


据公安部最新统计,2022年一季度我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1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4.4万辆,增长138.20%,呈高速增长态势。过去5年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翻了4倍有余,市场一片繁荣。


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并不是“统一大市场”,恰恰相反,是用各种手段进行“人为分割”的小市场。


比如,地方政府向新能源车企进行补贴时是有讲究的,通常是对在当地建厂的企业或品牌进行补贴,企业因此而增强了竞争优势;又如有些地方政府在采购新能源出租车、公交车时,并不是首先考虑一款车型的综合性价比,而是倾向于选择“本地造”,以支持地方企业,增加财政税收。


这带来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外来”的优秀车企拿不到凭实力可以拿到的订单,赚不到凭实力可以赚到的钱。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受损的是整个产业链。


因此,《意见》明确,要构建“统一大市场”。其内涵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的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以及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市场的监管要公平统一,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一步规范的大市场。


构建生态环境大市场

有哪些“堵点”需要打通?


“生态环境领域存在诸多以邻为壑、条块分割的现象。举两个例子。各地争相成立自己的生态环保平台,基本上都是奔着跑马圈地、占山为王的目的而来,会形成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先进技术推广和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再如,各种生态环境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或不同机构,气象、水文、环境、资源、遥感等各类数据都是国家投入建设和运行费用得到的,本应该最大程度发挥国家投资的社会效益,但是很多数据都成了各部门或机构的‘私有财产’,有些甚至科研机构出钱买都买不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告诉记者。


关注省级生态环保平台组建的朋友会发现,近年来,相关工作在不断提速。


我国省级生态环保平台的组建大约始于2004年,进入“十三五”以后,组建步伐明显加快。根据辰于统计,截至2021年底,已有17个省市组建成立了省级生态环保平台(主业为单一水利水务的平台企业未统计在内),仅2021年已成立和宣布拟组建生态环保集团的便有四川、广东、安徽、云南、福建等5省。今年3月31日,湖北省生态环保有限公司成立。


这些省级生态环保平台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有强大的“靠山”,融资成本更低,能够快速聚合资源。


然而,就其落地的情况看,其带来的依然是人为分割的“小市场”。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委会秘书长郭云高告诉记者:“现在各地区陆续成立的环保集团,正在以地方垄断权力为竞争力获取本地环保市场,将碎片化全国统一生态环境市场。”


“肉要烂在锅里,这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心态。本地市场要留给本地企业,为本地的发展做最大贡献。这导致一种怪现象,环保产业不是比谁能创造更大的环境效益,而是比谁能占有更多所谓的‘资源’,谁能拿到审批证照。这不利于企业的良性竞争。”江苏环保产业创新中心运营负责人卫旺告诉记者。


《意见》的发布可谓切中市场要害。《意见》强调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这释放了明显的信号:地方政府“情不自禁”地保护市场、设置壁垒的势头要降温了。


给碳市场打上一剂“强心针”


《意见》提出打造五大全国统一市场,其中两个与“双碳”紧密相关,即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和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例如,“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


专家认为,这两大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健全,尤其是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这对于碳市场的发展无异于一剂猛药,各个地方碳交易差异化发展的局面将会被打破,真正意义的全国统一碳市场即将建立。”业界人士评价说。


目前我国碳市场的格局为“1+7”。“1”为全国碳市场,“7”为开展碳交易试点的省市。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印发,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绿创碳和的专家认为,地方碳市场先试先行的探索,为全国碳市场顺利开市以及继续深入扩大提供了经验支撑。各具特色的地方碳市场在碳市场配额分配、交易制度等方面都已建立成熟体系,均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运行夯实了根基。


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需要地方试点碳市场为全国碳市场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借鉴,对推进地方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地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在衔接方面亦存在制度性障碍。


由于此前8个地方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交易制度、交易流程、碳价差别较大。长远来看,各地方碳市场规则如何向全国碳市场规则统一,企业所持配额如何结转,也是地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协同发展的一大难题。


《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地方碳市场要逐渐向全国统一的碳市场靠拢。


《意见》将利好哪些企业?


“对于环境领域来说,如何通过环境治理与服务能力支撑全国整体的高质量发展,是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题眼。围绕这个题眼我们需要算出全国的‘大账’,环境容量承受范围与减污降碳能力需要有明确的要素盘点。在盘点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市场化的定价,让可交易的要素成本合理,不至于价格被低估或者忽冷忽乐的炒高炒低。同时,也是告诉企业,要具备走出去开拓市场与请进来创新的能力,才能让环保企业内部挖掘提质增效的核心竞争力,也在全国大市场中,将核心竞争力输出,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卫旺说。


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大市场的构建有助于摸清我国生态环保领域“家底”,明确市场需要什么、现在能供应什么、市场缺口在哪。与此同时,在这个大的趋势下,企业要想抓住机遇,要具备开拓市场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通过采访多位业界人士,记者发现大家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是大趋势下企业需要握住的“王牌”。


“‘全国一盘棋’对于环保产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意见》将在中长期内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优化区域间及领域间的协同、分工和竞争,并进一步激励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生态环保领域的企业而言,无论是全国性、多行业布局的平台型领军企业,还是有技术突破且技术在全国有复制性、示范性的技术型企业,《意见》的发布都将为其带来利好。但是要构建全国大市场,除了顶层设计,我们还需要形成区域试点和自下而上的创新,探索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大市场建设的市场制度和商业模式。要破除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部际责权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上下两头发力、立破并举、协同推进。”E20研究院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潘功分析。


《意见》将利好哪些企业?“首先利好那些有实效的新型治污去碳企业,比如运营燃煤耦合生物质热电项目、高效温室气体综合利用项目的企业;其次利好那些在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的传统企业,比如运营高效清洁垃圾焚烧热电项目、高效清洁农林废弃物热电项目,或拥有高效大气污染物防治技术的企业。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有助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郭云高说,“这些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好国家培育发展统一生态环境大市场的机会,坚定不移地做实做大做好治污去碳工作,实现减污降碳生态环境效益。”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