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公益自然生态
追寻自然生态流淌的美学
| |

  李东是我多年的兄弟朋友,他虽然一直从政并长期做党务工作,但文学始终是他心底强烈的呼唤。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连云港日报》、《连云港文学》等报刊发表各种体裁的作品百余篇。其中他的散文,至真至纯,原汁原味,大都是故乡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散记,体现了他对自然生态流淌的美学追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农村自然淳朴的生态诗篇


  著名将军作家徐怀中在李东《东风徐来》一书的序言中评价李东的散文写得有底蕴,有特色,乡土气息浓重,田园味道十足。犹如他家乡的龙河水,清澈天然、甘甜入心,捧起来就能喝;又如一首父老乡亲们所熟悉的老歌,带着大地血脉。龙河滩上的萝卜,乡村里的老井,甜甜的榆钱儿,高高的喜鹊窝,乡场的抱窝鸡……极尽古老农耕文明的神韵和风光。


  是的,细读李东的散文,你会发现,他的散文大都是淳朴农村的生活散记,有着深浓的农村底色,描写的是农民的本色和故乡风土人情,文字间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从80年代初发表的《牧童遥指龙河村》到今年的《谁家野菜饭炊香》,李东的笔下有村庄,有河流,有芦苇,有院落,有草屋,有春燕,甚至还有可爱的抱窝鸡……尤其是故乡的水,是作者写作的“泉”,作者在多篇散文中都突出介绍故乡的龙王河。发表在《新华日报》的《河流的记忆》里,写出了小河春夏秋冬四时美景和龙王河给家乡人带来的无穷欢乐。龙王河水的甘甜;龙王河中有着极为丰富的鱼虾和贝类;汛期孩子们在河里“逞英雄”,“练就一身游泳的真功夫”……龙王河滩的芦苇荡,原始自然,坦荡野性,是作者所深爱的故乡风景。作者在《家乡的芦苇》中把收割芦苇的农活,演绎得精彩而诗意,让人几乎听得到乡亲们在抓野兔时的惊呼与吃肉喝酒时的笑谈!


  欢乐固然难忘,乡里乡亲的淳朴情谊更是弥足珍贵。发表在《农民日报》的《哦,甜甜的榆钱儿》里,村东头八奶奶家院子中那棵百年老榆树被伐倒了,“那天,全村的人几乎都来了,把大榆树团团围住。”那是因为全村人都曾因着八奶奶受过这棵老榆树的恩惠。80岁的八奶奶“又摘了满满一篮子榆钱儿送给村上的幼儿园的孩子们。按照八奶奶的话说,吃了榆钱儿的孩子好养活,一辈子不挨饿,不受穷。”那是八奶奶对孩子们最淳朴真挚的祝福和期待。物微而情深,恰是李东散文农村篇章的诗意所在。他的《家有狸猫八斤半》、《吴大伯下扬州》、《心事》、《爆竹声声》等也都是农村生活的散记和速写,带着来自田野的浓浓气息和农民生活的底色。


  细微处闪耀的正能量思想火花


  李东的散文写农村,写农事,写农民,乡土味浓厚,并善于发现农村纯朴本色的民风和农民善良厚道的品质,平凡里显得格调高昂,草根中透出奋发向上,可以说篇篇都闪耀着正能量的思想火花,寄托着作者崇高的境界和美好的精神追求。


  《春燕归来》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父母对燕子的喜爱与呵护。《麻雀进城》则描述了儿时的好伙伴春生在农村靠抓捕贩卖麻雀致富,进城想请“我”帮他和城里的公园、园林厂通融一下去捕捉麻雀。在“我”与他大讲市民公约、环保法规的午饭后,主动回去解散了麻雀小分队。爱鸟、护鸟的意识在落后农村伙伴中的唤醒,标志着这正能量思想由父辈到子代,由一家到亲朋,让人回味无穷。


  《萝卜的诗篇》描写龙王河滩上种萝卜的精彩。“一般每年负责播撒萝卜种子的人,一定要是村里公认的人品好、人缘好、威望高、有力气且儿女双全的男劳力。据说,这样的人播种,长出来的萝卜清脆、鲜甜、水分足……”看上去说的是农事规则,实际是在弘扬一种品德和高尚追求。《醉卧黄泥埃》里的修车老人的善良,《一块温暖的石头》中瘸腿老人的义举,《金山大院的记忆》中公社王书记每天清晨扫院子的淳朴,都寄托着作者正能量的情怀。


  作者的笔下,更有群体化的淳朴人物。《谁家野菜饭炊香》中将自己挖好的野菜分给作者的,有“姐姐”也有陌生的“小女孩”;当野菜带回去,拣野菜,推石磨,烧火的,是左邻右舍的妇女;野菜大餐做好了,又是东家一碗,西家一盘……所以,“故乡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虽饱经世事的沧桑,仍淳朴温厚,自然坦荡,不改爽朗的性格和温暖的胸怀。”《心若梨花》更是文若标题,清丽可人。“三个小朋友,带着洁白的太阳帽,站在梨树下,劝说游人不要爬树,不要折花枝。”这个画面,让人顿感甜蜜到心。从成人到儿童,从过去到现在,从亲人到乡邻甚至是陌生人,作者留心挖掘的都是正能量,是生命大爱的火花与追求。


  行云流水间自然凝聚的意境


  散文贵在意境。散文中的“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必须要有所依托,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言志,或是因事明理。这些可寄托作者情思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则是这二者交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是外在景物与作者心境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给读者以美感的艺术画面,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审美体验。而这种意境,在李东散文中比比皆是。


  如《可爱的抱窝鸡》,写狂风暴雨来临,抱窝鸡会组织小鸡到安全的地方避风躲雨的细节,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读来都会不禁莞尔。发表在《扬子晚报》的《爬满葫芦的草屋》中草房、葫芦花,孩子、蝴蝶,这样的意境组合,简直是“黄四娘家花满蹊”的翻版!这个画面感特强的意境,自然,质朴,原汁原味般将孩提时简单的快乐跃然纸上。


  不只描写乡村童年生活的意境纯真有趣,其描述农村父老在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对古旧事物的告别留恋,对新生活的憧憬盼望,甚至直接描绘山村新貌,也是无不入木三分,水到渠成。发表在天津《党课》的《山村老井》中写九爷带着几十位老人对着即将填平的老井敬酒、下跪,这是多么隆重的礼仪,是村民对老井深厚的感情和不舍情结的自然流露。发表在《农民日报》的《院内有个喜鹊窝》,光棍爷儿三个的德顺家的白杨树上有两只喜鹊在垒窝。德顺按捺不住喜悦,最后在一片鼓吹和喝彩声中,散糖、散烟、放鞭炮,这看似冒失的行为恰表现了农村大包干后刚刚致富农民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吴沟早年是方圆几百里出愚昧笑话,编落后典故的闭塞山村。《把吴沟看了》,则描写的是一个绿色环保、自然生态,让人神往的地方。新修的柏油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山岭:青草肥嫩,牛羊自在,村民恬淡安闲……尤其是“还有好多喜鹊在山岭田间叽叽喳喳,成群起落;好多野草,像是给柏油路镶上绿色绸带,挨挨挤挤,抓一把手都香!”视觉的动感,听觉的乐感,触觉的细腻与嗅觉的敏锐,齐齐调动起来。“蓦然回首,只有山涧里长出无数的绿树,高大婆娑,把一个小小村落,抱在怀里宠爱,像青春正美的母亲,在怀中藏匿了她的乖宝……”这个青春慈母怀抱娇娃的画面赋予了山村美丽神韵,让人陶醉,更让人留恋。


  作者心灵跃动的真情袒露


  日常情感只有上升到美感的层面,即在作家主体的参与下,一方面保留那些杂乱无章但又充满生机的生活“原生态”;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选择和精细的艺术过滤,将零碎芜杂的生活表象凝聚起来并赋予思想、情调和色彩,这样“真情实感”才能得到提高和深化。当代散文在情感表达上的最大问题,是许多散文作者不善于将日常情感转化为审美情感。而这一点,李东做得纯粹又自然。


  比如,作者在《东风徐来》一书故乡情笺一章的序言中写道:“对于故乡的思念,就像窖藏的老酒,岁月越悠长,味道越浓厚……岁月渐长,渐走渐远,龙王河已经成为我灵魂地图上一个叫故乡的地方,一次次回望,一次次在记忆中涤荡,我终于长成龙王河畔一根柔韧的芦苇。俯仰天地,虚怀若竹,只要能把身影投映在龙王河的清波上,我的心,便宁静,一如童年安睡在母亲的怀抱——这份感情刻骨铭心,”这个思念保留心底,这些经历挥之不去。李东的散文更多地写故乡的山水人物、风土人情、历史变迁,这源于作者对故乡的爱。作者把这种深情化为写作的激情,涌入笔端,让故乡的一草一木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让故乡的平凡人物都彰显出无穷的魅力。


  《谁家野菜饭炊香》写道:“故乡的野菜,岁岁年年照常生发,仿佛一切都没有变,野菜的味道没变,邻里间的温厚和谐没变,老姐姐与我的亲情没变,甚至,田野上,奉献自己劳动成果安抚弱小的淳朴也都没有变。”这是对家乡亲情、乡邻厚谊的深情赞歌。《故乡那寂静的院落》中,“那寂静院落里的画面,是我人生的行囊里,最最熨帖与不舍的风景。每次我回去,都是在用心汲取生命源头的甘甜;而每次我离开,都是努力将自己向更高远处成长。唯其如此,才不负小院四时的美丽和它深藏着的父母的旧影……”这又哪里是怀念院落?这是用心抚摸与逝去父母相关的一切时光与旧影,是一个孩子,怀念爹娘的深情呼唤。而《家乡的芦苇》中,“啊,萧瑟秋风今又是!故乡的芦花又遍野盛开了吧?我多想,在红叶浮白的芦花丛中,站成其中的一枝:长空万里,我亦秉持柔韧与洁白,随风摇曳!”作者情感的幻化,情深意切,真挚感人,直让读者与之共鸣,一起做了故乡的苇草!


  没有感情的散文,即便有再多华美的语言去堆砌,都只是空洞无神的眼,无论如何都绽放不出光芒。李东的散文,担当起自己的内心,担当起一份合理的情感,表达清澈、透明,让人于文字间一瞥,就能见到其灵魂的丰富与美好。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