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市场解决方案
中小城市能建综合管廊么?怎样建?
| |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一项公共基础设施“物美”却不“价廉”,大城市中大部分都开展了管廊建设,部分中小城市却因经济基础条件差、城市规模小而导致建设能力及需求被质疑,管廊建设推进较为缓慢。通过对现状开工建设管廊的中小城市的城市数量情况、城市经济情况进行调研,反映中小城市管廊建设的普及程度,分析中小城市建设管廊的必要性及经济可行性,并对经济水平落后的中小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管廊需求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以后中小城市的管廊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推动中小城市管廊健康高效发展。

  1832年法国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管线综合管廊,至今管廊建设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国外的管廊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大城市,1926年日本开始建设管廊,至今已经覆盖了80个城市,不仅涉及东京、大阪等大城市,还包括仙台、冈山、广岛、多摩新市镇等中小城市。国内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管廊是1958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地下建造的一条综合管沟。国内最早开始建设管廊的中小城市是大同市,于1979年建设了道路交叉口综合管廊。

  虽然我国管廊建设起步晚,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管廊建设,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管廊的大规模建设时期。综合管廊优点众多,但是工程投资巨大,初期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城市规模小、公共设施不完善、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建设管廊相对困难,导致开展相对滞后。那么中小城市是否有建设管廊的必要,建设管廊是否可行,多高的经济水平可以建,目前相关研究分析较少。本文将对中小城市建设管廊的必要性、建设管廊的中小城市数量、建设管廊的中小城市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给中小城市的管廊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推动中小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快速健康发展。

  1 中小城市建设管廊的必要性

  1.1中小城市占据重要地位

  2015年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行政区面积达93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97.3%;总人口达11.7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41%。2015年,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57.45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9%;中小城市(建制市)数量572个,占城市(建制市)总数量的87%。中小城市全国辐射范围之广,涵盖人口之多,经济贡献量之大,数量之多,都表明中小城市占据我国的重要地位。

  中小城市绿皮书指出,中小城市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中小城市是我国行政区体系中重要的战略节点,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提升质量,增加数量,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2中小城市需要提质和发展

  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大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对转移人口的吸引力较弱,未能发挥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应有的作用,发展中小城市是解决我国城镇化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综合管廊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里子”工程,它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城市环境,增加中小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管廊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施工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以及技术人才,无疑会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中小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外流。管廊建设拉动经济作用明显,一般城市动辄就是几十亿元的投资,假若每个中小城市修建10 km的管廊,每公里1.2亿元,就是12亿元的投资。再加上间接拉动的投资,如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扩大内需的同时打造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

  1.3中小城市规模快速扩增

  城镇化过程使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快速扩展是普遍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小城市不仅是城镇体系的主体,同时也是吸纳城市人口的主体,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中小城市导致其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必然会向大中城市的方向发展,见表1。


  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城市数量不断减少,中等及以上规模城市数量不断增加,5年内小城市减少26个,中等城市增加14个,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增加12个。这就说明了随着城市发展,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导致小城市向着中等城市规模发展,中等城市向着大城市规模发展。


  2 开展管廊建设的中小城市数量

  根据“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信息系统”统计,2016年全国共141个城市开工建设管廊(包含试点城市),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51个,中小城市90个,其中:中等城市31个(29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小城市59个(1个省会城市,43个地级市,15个县级市)。

  2.1不同规模城市中开工建设管廊的城市所占比例

  由表2可知2016年全国657个城市中有141个城市开工建设了地下综合管廊,开工率21.49%。


  2016年85个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的城市中有51个城市开工建设了综合管廊,开工率60%,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5个超大城市都开展了管廊建设,开工率达到100%;8个特大城市中只有东莞市一个城市还没有开工建设,但是东莞已于2016年完成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将会在2017年开工建设;72个大城市中39个城市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54.17%。

  2016年572个中小城市中已有90个城市开工建设了地下综合管廊,开工率15.73%,其中:113个中等城市中31个城市开工建设了综合管廊,开工率27.43%,459个小城市中59个城市开工建设了综合管廊,开工率12.88%。

  2016年全国约有五分之一的城市开工建设了综合管廊,开工建设管廊的城市所占比例较低。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中60%开工建设管廊,中小城市中却只有15.73%,和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中管廊开展比例很低,整体普及程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中小城市各种基础条件的限制,导致管廊建设相对困难,但是可以看出中小城市未来发展的市场规模还有很大,有待进一步发展。

  2.2开工建设管廊的城市中不同规模城市所占比例

  由表3可知,2016年这141个开工建设综合管廊的城市中51个为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占比36.17%;90个为中小城市,占比63.83%,其中中等城市31个,占比21.99%,小城市59个,占比41.84%。在开工建设管廊的城市中中小城市所占的比例较大,与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相比在数量上是占优势的。


  从数量上看2016年开工建设管廊的中小城市数量已高达90个,比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多39个,仅小城市数量就59个,比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还多,这就说明中小城市已经有了相当多数量的管廊实际落地案例了。根据“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信息系统”统计得出2016年中小城市管廊开工长度占全国开工总长度的48.9%,中小城市不仅开工城市数量多而且开工规模几乎和大城市开工总规模持平,说明中小城市正在成为管廊建设的主力军。

  截止到2016年,全国已经开展了两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共25个城市,其中包括十堰市、六盘水、白银市、威海市、保山市、景德镇、四平市、海东市、平潭县9个中小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占试点城市总数的36%。中小城市数量是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的6倍多,管廊试点城市中中小城市却只占36%,试点中小城市比例偏小。中小城市各方面基础都比较薄弱,建设管廊困难更大,庞大的中小城市群体需要吸取更多中小城市成功的经验来指导他们高效开展管廊建设。


  3 开展管廊建设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3.1建设管廊的中等城市人均GDP情况

  由图2和表4可知,2016年开工建设综合管廊的31个中等城市90.32%的城市人均GDP>4 000美元,74.19%的城市人均GDP主要集中在4 000~10000美元,其中6 000~8 000美元区间的城市数量最多,占比35.48%。



  3.2建设管廊的小城市人均GDP情况

  由见表5、表6、图3可知,2016年开工建设综合管廊的59个小城市86.45%的城市人均GDP>4 000美元,71.19%的城市人均GDP主要集中在4 000~10 000美元,其中4 000~6 000美元区间的城市数量最多,占比32.20%。



  2015年全国人均GDP为7 990美元,2016年开工建设管廊的中小城市的2015年人均GDP平均值为7 465.33美元,最大值为26 388.18美元,最小值为1 701.98美元,其中38.89%的城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看这些开工建设管廊的中小城市人均GDP大部分都处于4 000~10 000美元范围内,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范围。

  地下综合管廊高昂的造价决定了,当城市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城市经济水平才可以支撑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根据国外的经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000美元左右时属于起步阶段;在1 000~3 000美元时属于发展阶段;人均GDP>5 000美元,可以开始建设市政综合管廊;人均GDP>10 000美元,具备大规模兴建市政综合管廊的条件。

  由于体制与机制的不同,国外在建设综合管廊方面的许多经验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只有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研究适合我国综合管廊建设中的决策支持依据,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综合管廊的快速发展。结合国内中小城市的经济情况,2016年开工建设管廊的中小城市中88%的城市人均GDP>4 000美元,可以认为人均GDP达到4 000美元左右时,可以开始建设综合管廊,经济上是可行的。徐秉章结合各地不同的经济和建设情况,得出综合管廊适宜在人均GDP达到4 000美元的地区建设,与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2016年开工建设管廊的中小城市中有50%数量的中小城市人均GDP>7 000美元,说明当人均GDP达到7 000美元时处于建设管廊中小城市的平均经济水平,可以较大规模地开展管廊建设,建设相对成熟。仅有12%的城市人均GDP<4 000美元,当中小城市人均GDP<4 000美元时,经济水平偏低,开展建设城市较少,属于管廊建设发展阶段,建设相对困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改善性需求,而非刚性需求,各地建设前应综合考量其人均GDP等指标,如果达不到相关标准,还不如将资金投入其他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于人均GDP<4 000美元的中小城市可以分析城市是否有较强的经济活力及强烈的管廊需求性。

  3.3经济水平落后的中小城市特点

  2016年开工建设管廊的90个中小城市中有11个城市人均GDP小于4 000美元,占比12%,其中3个中等城市,2个Ⅱ型小城市,6个Ⅰ型小城市。这11个城市中只有和田、阜阳两个城市人均GDP小于3 000美元,剩下9个城市人均GDP都为 3 000~4 000美元。

  3.3.1城市经济活力分析

  城市经济活力,是指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力和潜力。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经济增长的潜力与发展后劲,这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经济活力的首要因素,主要通过人均GDP、人均GDP三年平均增长率等指标进行评价,其中GDP三年平均增长率是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活力的最主要因素,一个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必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大量的人力及投资等流动性较强的生产要素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压力,见图4。

通过对这11个中小城市这人均GDP 3年平均增长率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这11个中小城市中有8个城市人均GDP三年平均增长率大于全国人均GDP三年平均增长率(7.72%),仅有3个城市在4%~7%。虽然这些城市人均GDP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其中73%的城市人均GDP三年平均增长率却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这些城市都有着较强的经济活力,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3.3.2管廊需求性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这11个人均GDP小于4 000美元的中小城市定位多为国家评定的重要城市、国家级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城市、国家城镇化试点城市等,而这些城市的评定大多都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综合管廊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管线事故频发的问题,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而且大幅减少城市路面开挖,避免开挖造成的路面沉降、龟裂、路面坑洞或突起等现象,消除城市道路上电线杆林立、架空线蛛网密布的视觉污染,保持城市空间景观完整和美观,改善城市综合环境。

  对于创城,国家卫生城市要求市容环境整洁,街道路面平整,无污水坑凹,无乱搭乱建。国家园林城市明确要求保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对城市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完善,监管到位。综合管廊的建设必定能够成为这些城市评定的一个加分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管廊建设无疑是一个能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设施。国家级旅游城市,像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对旅游环境和市容市貌有较高的要求,而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能很好地改善市容环境,间接地也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经济水平。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优先考虑改革意愿强、发展潜力大、特色较鲜明的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改造等相关政策适度向试点地区倾斜,说明国家会对这些迫切希望发展的中小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能够降低管廊建设的困难。

  虽然这些中小城市现阶段经济基础条件差,但对管廊建设还是有较为迫切的需求,是可以开展建设的,所以经济水平偏低的城市也不能完全否定不可以建管廊,还要结合城市发展的经济活力和需求性进行总体分析。

  4 结论

  中小城市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城镇化快速地发展,中小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优质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强,在中小城市建设管廊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开展了综合管廊建设,但是普及程度远比不上大城市,中小城市管廊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市场,可以进一步发展。

  中小城市人均GDP达到4 000美元左右时,可以开始建设综合管廊;人均GDP达到7 000美元时,建设综合管廊相对成熟;人均GDP<4 000美元时,要综合分析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管廊建设的需求性。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